对方在微信群公然对受害者进行言语侮辱 导致受害者情绪异常低

2023-06-06 11:35发布

对方在微信群公然对受害者进行言语侮辱 导致受害者情绪异常低落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1条回答
张颖睿
1楼-- · 2023-06-06 12:02
你好,情节严重的可以报警。

相关知识

    微信群辱骂他人立案依据(在微信群里侮辱人起诉)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5-15 23:10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公开辱骂起诉有用吗(微信群公开辱骂起诉)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6-06 12:06

    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精神赔偿。  公然侮辱他人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权。侵犯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以及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以侮辱方式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漫骂、羞辱他人...

    微信群骂人可以起诉(微信群骂人起诉限期)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4-05 04:32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踢人起诉(微信踢群案件)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3-13 18:46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谩骂起诉(微信群里谩骂他们怎么立案)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6-06 22:52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侮辱可以起诉吗(在微信上辱骂可以告他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4-05 15:52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里被辱骂起诉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6-06 14:24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在微信群被骂(微信群被骂能起诉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4-02 05:50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踢人起诉(微信群踢人犯法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3-20 20:21

    微信里骂人,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看它是否构成犯罪,重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和损害性。如造成严重心灵创伤或者恐吓的,可保留往来消息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

    微信群诽谤怎么起诉(微信群诽谤起诉标准)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6-06 11:12

    您好,诽谤罪是属于告诉才处理的,一般来说,中国有关网络诽谤的民事侵权成立,须具备以下个要件:1、要有损害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为通过网络传播了有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图片或语言。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行为人明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