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以出售虚假房产为借口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吗

2023-06-06 14:07发布

请问以出售虚假房产为借口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4条回答
展妍
1楼-- · 2023-06-06 14:47
有诈骗的嫌疑
李星和
2楼-- · 2023-06-06 14:48
你好,可以向法院起诉
孙翊
3楼-- · 2023-06-06 14:58
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
张世华
4楼-- · 2023-06-06 15:03
可能性是有的,具体是什么情况?建议找律师详细咨询依法处理比较好法律咨询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不清楚的

相关知识

    找借口借钱是否构成诈骗罪(用虚假的理由借钱构成诈骗罪么)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12 10:24

    诚信仍立身之本,以坑蒙拐骗下三滥手段骗朋友血汗钱,不仁义之举,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社会之公害,影响恶劣者构成诈骗罪。  

    以逾期为借口诈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10-05 17:41

    一般不会构成。根据下面的具体对比,以项目资金需求的名义向他人借款并全部用于偿还债务等。贷款到期不能偿还的,应认定为诈骗。区分行为人不还借款的性质,充分考虑行为人借款时的主观故意、无偿偿还借款的能力、所借款项的用途等综合因素。也就是说有两种情...

    买房,这6种情况购房者可追究中介责任

    来源:其它 时间:2021-10-03 11:20

    房产中介在带领买房人看房时候,刻意隐瞒房屋弊端,或者签约时候未履行提醒、告知义务,怂恿签订阴阳合同,虚构社保、规避限购令等行为,购房者可以追究房产中介的责任。如果房产中介应当仅在其自身能力范围内提供真实信息,购房者受到的损失,不能够要求中介...

    同事起诉我借钱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3-07 18:59

    这样的人能不放过就不放过,有借款凭据的话可以起诉。借钱帮助别人,反而搞得大家难看。不守诚信的人就应该受到打击,由于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大。我想起诉我同事借钱不还,请问直接在当地法院就可以起诉吗?法律规定原告就被告所在地法院如果同...

    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抵押“骗取”借款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来源:合同事务 时间:2021-12-30 11:31

    一、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  认定诈骗犯罪成立与否,大的逻辑上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界定:  首先,行为人是否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  具体到合同诈骗罪,上述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欠钱找各种借口起诉(欠钱找各种借口起诉有效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6-06 00:40

    只要客户没有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债权人就可以依法起诉,要求客户履行支付义务。债权债务纠纷有诉讼时效。通常诉讼时效为两年,债权人可以在合同约定的还款日起两年内主张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两年,...

    借钱逾期未还蜀诈骗吗(借的钱没还告诈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9-29 23:15

    如果没有诈骗故意不构成诈骗罪1、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2、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

    按揭房逾期银行说诈骗(按揭房逾期银行说诈骗怎么办)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3-20 10:05

    不属于。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客体仅限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还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采用一些...

    虚构事实贷款还不起(虚构事实借款无力偿还)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3-03-25 17:11

    借钱不还不属于诈骗。如有欠条,可凭欠条到法院起诉,如没有让他补一张欠条给你。假离婚不能逃避离婚前的债务,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离婚后还是要共同承担的。如果他们的离婚是对债务承担有约定,也不能对抗第三人。虚构事实以投资名义借钱不还?怎么办可...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来源:合同事务 时间:2022-02-27 10:58

    裁判要旨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结合主体资格、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事后态度、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等方面情况,加以综合判定。在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时,要综合考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