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报案不同于自首,自首不是交通肇事行为人的义务
所谓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构成自首需要具备两个要件:
一是自动投案。
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殊自首无须自动归案,只要是在被动归案之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异种罪行的,该异种罪行也适用自首情节。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有三项义务:保护现场;及时救治伤者;主动迅速报案。事故发生后主动向有关机关报案并等候处理符合自动投案的条件,但“报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只要及时主动向有关机关报告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一事实即认为车辆驾驶人尽到了“报案”义务,即便对自己的犯罪事实百般抵赖;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则要求行为人必须如实交待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因此,报案与自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路交通安全法为车辆驾驶人设定的义务是“报案”而不是“自首”,自首不是车辆驾驶人应尽的义务。
二、刑法追究交通肇事犯罪的基准状态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未逃逸且无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这与自首的内涵不同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据此,构成交通肇事犯罪的基准状态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未逃逸且无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法定刑升格。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构成肇事逃逸要具备以下要件: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事故现场,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即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明知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且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客观上有脱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反之,“不逃逸”是指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或者脱离现场。自首不仅要求行为人“不逃逸”,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罪行,二者的内涵不一,体现出的行为人的认罪态度也不一样,不能等同处置。
三、交通肇事犯罪适用自首制度合乎法理,符合立法精神
1.从刑法总则和分则的关系来分析。刑法总则与分则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关系。总则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是认定犯罪、适用刑罚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分则是总则的具体体现,不得与总则相抵触。交通肇事罪属于分则性规定,不应当排除作为总则性规定的自首制度的适用。
2.从自首制度设立的目的来看。自首制度,是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量刑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自首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鼓励犯罪嫌疑人主动归案,悔过自新,尽可能降低司法成本,提高破案效率。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偶然性、难以预见性及发生场合的复杂性,对该类犯罪的侦查取证造成了很大困难,将交通肇事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主要罪行的行为人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人在肇事后自首,从而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办案效率,符合自首制度设立的目的。
综上,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报案不同于自首,自首不是交通肇事行为人的法定义务,也不是刑法规定的追究肇事人刑事责任的基准状态,对在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主要罪行的交通肇事行为人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罚适用原则的要求,不仅不会造成量刑上的重复评价,引起量刑畸轻的问题,而且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符合设立自首制度的目的。
交通肇事罪抗诉申请书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人现有确切证据证明原判决是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特请求贵院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再审决定。 申请事实与理由: 一、一审量刑太轻,应判处王某某8年有期徒刑(认定因逃逸造成死亡)或4年...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又自首怎么处罚 《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一、交通肇事犯罪案中,对肇事者在事发后未逃逸,主动投案并...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的处理方法(一)、《刑法》规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
判决后可以申请缓刑吗 判决后可以申请缓刑吗?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36条之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可以申请缓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4条:死刑缓期执行,对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赦免特别残忍的刑罚。对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自首,是刑法总则规定的量刑制度,对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个罪符合自首条件的情形普遍适用。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依据这个规定,不论是不是酒后驾车,只要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就应当认...
指导案例1450号王某华、陈某华交通肇事案——车主指使驾驶人员逃逸致被害人遭连环辗轧死亡的刑事责任认定一、基本案情被告人王某华,女,1972年×月×日出生。2019年11月29日被逮捕。被告人陈某华,男,1966年×月×日出生。2019年8...
辩护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李永律师接受张某的委托,担任张某涉嫌交通肇事一案一审的辩护人。现依据事实与法律,提出以下辩护意见,谨供法庭参考:一、受害人在本案中有很大过错。事发当晚,受害人祁某醉酒驾车后无故酗酒闹事,拦车将出租车玻璃击碎,又接...
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首的处罚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保险公司一般会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商业险免赔的事由。所以交通肇事逃逸不仅要加重刑罚,还将导致商业险难以索赔,甚至无法得到赔偿,因此,交通肇事后切忌逃逸 《最高人...
1.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行为已作为入罪要件的,不能再作为加重处罚情节重复评价——龚德田交通肇事案本案要旨:交通肇事案件中,已作为入罪要件的逃逸行为,不能再作为对被告人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而予以重复评价。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2017年第6期(...
一、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是什么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按照现行《刑法》的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