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额抵押担保期间
最高额抵押担保期间的时间有约定从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如最高额保证合同约定有保证人清偿债务期限的,保证期间为清偿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没有约定债务清偿期限的,保证期间自最高额保证终止之日或自债权人收到保证人终止保证合同的书面通知到达之日起六个月。
最高额抵押
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限额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最高额抵押的抵押人和债务人可以不是同一人。
最高额抵押具有担保债权的不特定性的特点
最高额抵押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对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提供担保财产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该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情形。即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未来债权是不特定的,将来的债权是否发生、债权类型是什么、债权额是多少均是不确定的。因此,其所担保的债权必须都是同一性质的债务。
设定最高额抵押时,双方要明确规定债权发生的原因。根据《担保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借款合同可以附最高额抵押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就某项商品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交易而签订的合同,可以附最高额抵押合同。”因此,只有借款合同和就某项商品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交易而签订的合同可以附最高额抵押合同。而且在双方还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担保债权是否仅限于借款的债务还是商品交易发生的债务,特别是担保商品交易发生的债权的,应当明确规定就何种商品进行连续交易发生的债权额进行担保。否则,应推定双方同意就各种商品交易进行连续交易发生的债权进行担保。
注意:《物权法》修正了《担保法》关于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能转让的规定,而规定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可以转让部分债权,但最高额抵押权不随之转让,转让出去的这部分债权就丧失了最高额抵押权。
以上就是由律聊网小编为您带来的相关资料。我们现在知道最高额抵押期间的时间应当是双方约定的。如果对此有所约定那么就遵照约定算,如果没有约定保证人可随时书面通知债权人终止保证合同。如果您还有什么其它的法律问题,我们欢迎您进行在线咨询。
阅读提示:今日推送的案例涉及土地和房屋被征收后抵押权人享有的物上代位权问题。本书作者另检索了相关案例,梳理出相关裁判规则,供读者在该类案件中参考。裁判要旨抵押财产被征收后,抵押权人对政府部门支付的抵押物拆迁款享有优先受偿权。但抵押权人对于政...
最高额抵押担保借款合同 合同编号: 借款人: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__________________ 抵押人:(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一、破产费用与物权担保债权间的清偿关系 担保债权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而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原则上应当优先从无担保的财产中支付。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
为促进经济合作达成,在物的担保基础上,通常还会有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作保证人,以自己的财产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这就是混合担保。 物的担保与保证的区别在哪里? ①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 《中华人...
本司法解释除保留了不动产抵押合同生效后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债权人请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内容外较九民纪要相关规定有了细化。 原九民纪要规定:不动产抵押合同依法成立,但未办理抵押登记...
一.保证期间 1、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都是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起六个月。 《担保法》第二十五条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2、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
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限额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 最高额抵押具有担保债权的不特定性的特点。即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未来债权是不特定的,将来的债权是否发生、债权类型是什么、债权额是多少均是不确...
1裁判要点 当事人另行达成协议将最高额抵押权设立前已经存在的债权转入该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只要转入的债权数额仍在该最高额抵押担保的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即使未对该最高额抵押权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该最高额抵押权的效力仍然及于被转入的债权,...
1.合同的名称与内容不符时,应按照合同内容来确定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当事人不能以合同名称与内容不符为由主张合同存在欺诈。——中国农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诉中国轻工业原材料总公司信托贷款担保合同纠纷上诉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4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