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侵权诉讼因果关系推定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由此,我国确立了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规定。[1]也就是说,环境污染受害人对于因果关系证明虽不存在客观证明责任,但仍需承担主观证明责任。[2]即根据第66条的规定,污染人提出因果关系不存在性质上属于本证,而受害人需要提出因果关系存在作为反证,以削弱甚至推翻环境污染人提出的本证,除非污染人无法提出证据证明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受害人是有提出证明因果关系存在的主观(具体)证明责任的,第66条只是表明受害人不需要就因果关系证明承担举证不能的客观证明责任而已,[3]即受害人不会因为在因果关系这一构成要件出现真伪不明时承担败诉风险。基于此,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受害人如何提出反证来证明因果关系存在。
证据法基本理论表明,反证的证明标准是远低于本证的证明要求,只需要使法官发生动摇即可,但是鉴于环境侵权是一种极特殊的一类侵权,其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复杂性、广泛性和科技性等特点,因此,即使证明标准并不高,受害人也很难提出证据证明因果关系存在。再者,我国立法只规定了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从证明责任角度来看,其在性质上属于客观证明责任,是法官在面对真伪不明情况下,才根据第66条确立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作为裁判的最后手段,判定加害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换句话说,第66条并没有规定受害人如何证明因果关系存在。这也就为法官在具体诉讼过程中采取事实上因果关系推定提供了空间—即因果关系推定作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种证明方法,[4]是法官结合环境侵权诉讼案件的特殊性,为减轻受害人的提出证据责任而采取的,从而帮助受害人实现其对因果关系存在的提出证据责任。本文将在环境私法范围内探讨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首先介绍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其次阐述世界各国就因果关系推定形成的学说,最后就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提出建议。
二、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概述
(一)定义
大陆法系的代表德国法学界认为因果关系包含两个层面,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行为和权利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所判断的是权利受侵害是不是因为受到侵权行为而发生;后者指权利侵害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解决的是损害赔偿的范围,即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界定行为人赔偿范围的问题。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也包含这两层含义,即先认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权利客体受到侵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承认这一因果关系存在的前提下,进而认定权利侵害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赔偿范围。其中,前者的证明往往会被法院用到因果关系推定这个证明方法,因此本文探讨的范围限于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并不针对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5]
(二)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在环境侵权范围下,因果关系的认定是非常困难的,除了由于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充分外,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可能是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型因果联系,也有可能是复杂的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型因果联系,还可能是这几种因果联系的混合。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界定。
1.补充因果关系。即只有数个侵权行为共同作用下,才会造成损害结果,而各侵权行为单独行为下均不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补充因果关系包括附加的补充因果关系和协同作用的补充因果关系。附加因果关系指各行为相加之后方引起权利侵害,比如甲乙单独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均不足以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但当两家工厂排放的废水汇流到附近的鱼塘后,则造成鱼的死亡;而协同作用的因果关系指数个侵权行为(甚至可能是无害的侵权行为)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如化学反应等才引起损害结果,比如一家工厂排放的铝尘以植物不可吸收的形式堆积在地表,之后相邻的化工厂排放硫酸,并与铝产生化学反应,在地表形成硫酸铝,从而对植物造成损害。[6]补充因果关系的特殊情形就是最小因果关系。[7]最小因果关系指的大量微小的原因共同引起了损害,而若只是单独来看这些原因,则对损害结果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在此种情形下,在认定事实构成要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相当性理论[8]考虑这种行为是否微小到可以被忽略。
2.累积因果关系。是指虽然是数个行为导致了损害的发生,但是实际上单个行为本身已足以引起损害了。也就是说,如果少了某一行为,依然会产生损害结果,只是在损害程度或性质上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加害范围不明的类型。比如在上文提及的铝尘与硫酸形成硫酸铝,从而对植物造成损害,倘若该案件中是两家相邻的化工厂都排放了硫酸,实际上其中任何一家排放的硫酸都会与铝尘发生化学作用,只不过两家化工厂在因果关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明而已。对于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会影响到因果关系认定,只是会影响到赔偿问题。
3.替代因果关系。又称择一因果关系,是指数人的行为都能单独地都足以引起全部损害,但究竟何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不明确。比如,数家工厂排出污水致丙鱼塘中的鱼死亡。鱼死亡的结果实际上仅由其中一家或几家工厂排出的污水所致,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无法确定究竟是哪家或哪几家工厂的排污行为所致。
【裁判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所谓的利害关系显然系指法律上利害关系,且由于行政诉讼乃公法上之诉讼,上述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一般也仅指...
环境污染侵权的民事责任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由于污染环境、生态破坏或者其他环境方面的民事侵权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因环境污染而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等其...
环境侵权中所谓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通过环境的作用而致他人人身、财产和其它权益损害的后果。环境侵权致人损害和一般侵权致人损害相比,除它们都是对合法民事权益造成的损害结果,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法律上的可补救性外,还...
污染环境侵权责任如何划分 环境侵权中所谓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通过环境的作用而致他人人身、财产和其它权益损害的后果。环境侵权致人损害和一般侵权致人损害相比,除它们都是对合法民事权益造成的损害结果,具有客观性、确定...
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分担 环境侵权诉讼中,应适用严格责任。污染者的加害行为应当排除违法性的适用,但在环境保护单行法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
环境侵权举证责任 环境侵权诉讼中,应适用严格责任。污染者的加害行为应当排除违法性的适用,但在环境保护单行法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加害人承担的举证责任包括两个方面: 1.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1)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法》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加害人不但要证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引起...
环境侵权损害的特殊性环境侵权中所谓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通过环境的作用而致他人人身、财产和其它权益损害的后果。环境侵权致人损害和一般侵权致人损害相比,除它们都是对合法民事权益造成的损害结果,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法...
环境侵权救济的概念 环境侵权在理论界有两种分类,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侵权:因为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特殊侵权,其原因行为、损害方式、价值判断具有与普通侵权行为不同的特征,适用不同于普通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与填补方式。 (1)环...
一、什么是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武器,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定,起诉人应当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则不要求有直接利害关系,不要求起诉人是法律关系当事人。对此新型诉讼制度,各国称呼不一致,如环境民众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