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面试和培训期均没有告知当事人离职条款,并在错过离职条款

2023-06-06 17:11发布

公司在面试和培训期均没有告知当事人离职条款,并在错过离职条款规定时间之后才告知当事人离职条款并让其签订合同,请问合同是否生效?事后公司是否能以这个合同拒付当事人劳动所得工资?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2条回答
吴恙
1楼-- · 2023-06-06 17:46
你好,这个事情需要审查签订的协议了解具体情况才好判断的!可以直接来电或者加我手机号详细咨询分析,提供法律帮助的!点击头像获取手机号(同微)
田小洁
2楼-- · 2023-06-06 17:51
你好,可以向劳动投诉。若需法律帮助,具体咨询可可直接来电咨询我帮你分析下如何解决

相关知识

    实习协议

    来源:合同范本 时间:2021-08-27 20:54

    甲方:____ 地址:____联系人:____联系电话:____传真:____乙方:____地址:____联系人:____联系电话:____传真:____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学生赴乙方实习事宜,根据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等...

    公司企业如何拟定适合自己劳动合同

    来源:劳动工伤 时间:2022-04-20 21: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加上《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倾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导致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纠纷的处理中,常处在弱势地位。 而在实务中,用人单位存在有的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以劳务合同...

    劳动法论文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16:50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一方,更是坐卧不宁,其实,这是误解了该法内容,作为法律人,完全可指导相关当事企业,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尽量与部分员工建立经济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从而减少成本。   ...

    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来源:劳动工伤 时间:2021-08-27 08:16

    虽说劳动法是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但是很多劳动者确实不懂法,经常权利受到侵害而不自知,主张权利的时候发现没有证据或者证据对自己不利,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今天,就入职的第一件事签订劳动合同这块,来给大家普普法...

    律师关于竟业禁止案例法律意见书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4-20 08:10

    仲裁裁决书认定原告属于《用工合同》第四条约定乙方原因私自离开甲方的没有事实依据,因为原告在离开被告时已经与被告签订了《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这就说明原告与被告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不是私自离开被告,所以《用工合同》第二项第四款在这里并...

    劳动合同自动离职的法律法规(劳动法规定什么叫自动离职)

    来源:劳动工伤 时间:2021-08-26 08:52

    1.劳动法规定什么叫自动离职 如果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辞职)立即走人,没有遵守三十天规定的话,单位能不能不发工资呢?回答是要发,原因是员工既然已经履行了劳动义务,得到劳动报酬就是他的权利;是不是说员工可以不必遵守三十天规定,随时提出辞职就...

    论文可以写劳动法吗(什么是劳动论文)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7:49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一方,更是坐卧不宁,其实,这是误解了该法内容,作为法律人,完全可指导相关当事企业,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尽量与部分员工建立经济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从而减少成本。   ...

    在劳动合同中,哪些条款就算约定了也是无效的?

    来源:劳动工伤 时间:2022-04-20 11:45

    劳动者从入职开始就与用人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们关系的实现主要由履行劳动合同来完成的,因此,劳动合同是认定双方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但是只要是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其效力就会百分百被法院所认可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那些在劳动合同中就算约定了...

    员工劳动合同

    来源:合同范本 时间:2022-04-20 13:08

    员工劳动合同甲方名称(用人单位):xxx人才资源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xx区商城路xxx楼联系电话:021-5169xxx乙方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实际居住地(文书送达地址):联系电话(手机与固定电话):甲乙双方在平等友好...

    商业秘密公开后,竞业限制义务消灭举例

    来源:其它 时间:2021-09-25 09:21

    商业秘密的秘密状态一经解除,就成为公知知识,成为离职职工知识、经验、技能的组成部分,可以自由利用。国外的司法实践对此还附有一个条件,即该商业秘密的公知不是职工本人过错,如果由于职工故意或过失导致商业秘密公知,职工本人应负一定法律责任,如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