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嘉善某金属制品厂职工,2015年7月,小李在工作中左中指不慎被机器压伤,后住院治疗花费若干。小李手指断了,工作也没了,他找厂里赔偿,因双方差距太大,厂里甚至否认与小李存在劳动关系。
2016年年初,小李无奈之下,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其与该金属制品厂存在劳动关系。劳动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小李又一纸诉状将单位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等。
承办法官拿到案件后,凭职业敏感了解到,小李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非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后续工伤赔偿。小李跟厂里没签书面劳动合同,没交纳社会保险,连工资都是每月现金发放,厂里连劳动关系都不认可,更何况工伤赔偿?即便通过一、二审确认劳动关系,就工伤赔偿部分,还需工伤鉴定、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不服再诉至法院。如小李能最终拿上工伤赔偿款也要一两年之后了。了解到小李的诉讼目的及其实际情况后,为了避免诉累,又快又好的真正解决小李的问题,承办法官辗转联系上厂负责人。经过长达一个月沟通,承办法官给金属制品厂负责人释法明理,分析案件利弊,该厂负责人从最开始全盘否认,到愿意调解。之后,承办法官又与双方当事人十余次反复沟通、调解,小李与单位最终就劳动争议及工伤赔偿达成调解,单位当庭向小李支付了全部赔偿款,案结事了。小李拿着赔偿款项感慨万千,认识到签劳动合同、交纳各项社会保险的重要性。金属制品厂负责人表示,事发后单位已给其他劳动者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法官说法:目前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规避其他的风险,降低成本,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而劳动者法律意识不强,加之本人也需承担部分社会保险费用,交纳积极性不高。一旦出现类似本案的工伤事故,诉讼屡见不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是为了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依此,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否则,不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有可能承担相应不利的法律后果。
转自:黑豆劳动法智库公众号
甲公司诉王某公司证照返还纠纷案裁判要旨在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与股东会任命的法定代表人不一致时,股东会任命的法定代表人有权以诉讼代表人身份代表公司起诉登记的法定代表人要求返还包括公章在内的公司证照。法院在案件实体审理过程中,应就其担任法定代表...
陕西勤博律师事务所魏兴宁律师表示,不符合公租房申请资格,其委托他人办理公租房指标违反法强制规定,委托合同无效,收取的财物应当返还。如承诺定期办下来或者谎称认识熟人办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收取钱财后不予退还,数额巨大,可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
只要符合立案条件,法院是给予立案的。 立案条件即: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你只要根据上述要求,书写明白,即可立案,不必非...
用工方未签劳动合同,工人受伤仍需赔偿。 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工资单可以佐证认定双方存在雇佣关系。作为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损害,作为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因在工作中未尽相应的安全注意义务,对其遭受的损害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减轻公司的赔...
魏兴宁律师表示,双方未订立书面合伙协议,仅口头约定一方仅提供资金,投资后向投资方分红,未对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作出约定,投资人亦未真正参与经营和管理,投资的财产亦仅由对方一人支配和使用,收、支均由对方负责,不具备个人合伙的基...
裁决书的认定是错误的,你应该在收到裁决书的15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两被申请人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的工资并补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 ...
【案情】 张-君在一家民营企业做业务员。因公司规模较小,张-君等很多员工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012年10月4日,张-君在外地出差途中遇车祸受伤。在向企业要求按照工伤标准处置的过程中,企业以未签订劳动合同,张-君与企业没有建立劳动关系为由拒...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也是最能直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无论是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亦或是申请工伤认定等,均需要提供证明劳动者与...
一、未签合同受伤如何赔偿 1、未签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你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经济补偿; 2、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所有工伤赔偿金都应由单位承担。 3、首先要求单位向当地劳动保障部们申请工伤认定。 4、住院治疗所需医疗费用...
虽然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只要有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即可。 劳动仲裁的胜诉率与双方所呈报的证据有关,如果劳动者的证据比用人单位多,胜诉率也相对较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25日颁布、实施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