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贷款诈骗罪和贷款纠纷

2023-06-06 08:17发布

如何区分贷款诈骗罪和贷款纠纷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吴晓丽,女,1965年3月16日出生,原系辽宁省盖州市镁厂厂长、营口佳友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因涉嫌犯贷款诈骗罪,于1999年4月30日被逮捕。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吴晓丽犯贷款诈骗罪,向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1995年8月至10月,被告人吴晓丽以盖州市有色金属铸造厂的名义先后从盖州市辰州城市信用社贷款105万元。贷款期满后,吴晓丽未能偿还。1995年12月30日,吴晓丽以盖州市镁厂的名义,从辰州城市信用社贷款235万元,将所欠该信用社的贷款本金、利息及其弟吴晓辉、其妹吴晓静欠辰州信用社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转入该合同。贷款期满后,吴晓丽仍未偿还。1997年12月24日,吴晓丽又以营口佳友铸造有限公司的名义,用盖州市镁厂2214平方米厂房作抵押,与盖州市辰州城市信用社签订310万元的借款合同,将原未偿还的235方元贷款的本金及利息转入该合同。

  1996年6月至8月间,被告人吴晓丽以盖州市镁厂名义,两次从盖州市城建信用社共计贷款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满,吴晓丽未偿还。1997年12月8日,吴晓丽用盖州市镁厂1404平方米厂房和机器设备作抵押,重新与盖州市城建信用社签订贷款251万元的借款合同,将原200万元贷款的本金及利息转入该合同。

  上述贷款到期后,经两个信用社多次催要,吴晓丽没有偿还借款。1998年9月3日,吴晓丽因在上述两信用社抵押财产未在产权机关登记,擅自将镁厂的全部建筑物并厂区土地(包含上述两项贷款抵押物)作价人民币400万元,一次性转让给盖州市亚特塑料制品厂厂长王晓春,双方在签订镁厂《转让合同书》过程中,吴晓丽隐瞒了镁厂已有部分建筑已经抵押给信用社的事实。吴晓丽从转让镁厂中收到王晓春分期给付的300万元现金,但未用于偿还贷款。

  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吴晓丽明知其厂房已用于银行贷款的抵押而将该厂房卖掉,其行为已构成贷款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应依法惩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六十九条(吴晓丽还犯有其他罪,本文略一编者注)之规定,于1999年10月26日判决如下:

 被告人吴晓丽犯贷款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宣判后,吴晓丽不服,上诉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吴晓丽上诉称:其将厂房卖给王晓春时,已将贷款一并移交给王晓春,由王晓春代为偿还贷款。后王晓春不承认代其还贷一事,故其曾向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王晓春,要求法院认定其与王晓春间的买卖合同无效,而营口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其与银行所签订的贷款抵押合同因未在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登记为无效合同,而认定其与王晓春所签订的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故驳回其诉讼请求。是由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了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才致其不能偿还贷款,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主观故意,不构成贷款诈骗罪。

  二审经审理查明:上诉人吴晓丽于1997年12月8日,用盖州市镁厂1404平方米厂房和机器设备作抵押,与盖州市城建信用社签订贷款250万元的借款合同。1997年12月24日,吴晓丽以营口佳友铸造有限公司的名义,用盖州市镁厂2214平方米厂房作抵押,与盖州市辰州城市信用社签订310万元的借款合同。上述贷款合同到期后,经两个信用社多次催要,吴晓丽均没有偿还借款。1998年9月3日,吴晓丽擅自将镁厂的全部建筑物及厂区土地(包含上述两项贷款抵押物)作价人民币400万元,一次性转让给盖州市亚特塑料制品厂厂长王晓春,并对王晓春隐瞒了镁厂已有部分建筑抵押给信用社的事实。吴晓丽从转让镁厂中收到王晓春分期给付的300万元现金,但未用于偿还贷款。1998年10月17日,吴晓丽以盖州市镁厂名义向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盖州市亚特塑料制品厂,要求认定其与王晓春之间的转让合同无效。后该案经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定吴晓丽与两家银行所签订的抵押合同因未到有关部门登记而无效,吴晓丽与王晓春之间所签订的转让合同合法有效,至此造成银行不能通过抵押的财产收回贷款。吴晓丽所欠银行贷款的本金及利息在二审期间已由其弟全部代为还清。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吴晓丽在贷款当时没有采取欺诈手段,只是在还贷的过程中将抵押物卖掉,如果该抵押是合法有效的,银行可随时采取法律手段将抵押物收回,不会造成贷款不能收回的后果;且吴晓丽在转让抵押物后,确也采取了诉讼的手段欲将抵押物收回,因认定抵押合同无效才致使本案发生,故对吴晓丽不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上诉理由予以支持,原审认定被告人吴晓丽犯贷款诈骗罪不能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之规定,于2000年11月17日判决撤销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中对上诉人吴晓丽犯贷款诈骗罪的定罪量刑及数罪并罚部分。

    二、主要问题

    贷款诈骗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三、裁判理由

    (一)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贷款诈骗与贷款欺诈的关键

  根据《刑法》第193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而贷款欺诈通常属于贷款纠纷,是指因贷款人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而产生的经济纠纷。从具体行为方式来看,贷款诈骗与贷款欺诈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如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等。也就是说,贷款欺诈行为也可以表现为《刑法》第193条列举的五种情形。但是,在法律责任上,二者有重大的差别:诈骗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须承担刑事责任;而通过欺诈方法获取贷款,即使数额较大,到期不能归还,如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如何区分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我们认为,区分的标准主要应从借款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上来分析。

  “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行为人主观上的心理活动,往往通过其客观行为表现出来。从行为人具体实施的客观行为事实来判断,某些行为本身就足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行为人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后,携款逃跑的,这一行为本身就直接表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某些行为本身尚不能直接表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编造引进资金的虚假理由取得贷款,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取得贷款等,而只能间接表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直接表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还必须借助相关的客观事实来加以分析认定。至于查明行为人在实施了某种间接表明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性的行为之后,还需借助哪些具体客观事实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确实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根据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来加以分析。至于如何具体认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在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已提出明确意见:“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转移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也就是说,判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客观事实:其一,行为人是通过欺诈的手段来取得贷款的;其二,行为人到期没有归还贷款;其三,行为人贷款时即明知不具有归还能力或者贷款后实施了某种特定行为,如携款逃跑,肆意挥霍贷款,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贷款,等等。只有在借款人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时,才能认定借款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若借款人所实施的行为欠缺上述条件之一的,一般不能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认定被告人吴晓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不足

  从本案的事实来看,被告人吴晓丽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一是要分析吴晓丽是否实施了《刑法》第193条列举的四种具体行为或者吴晓丽所实施的行为能否归属于“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二是要认定吴晓丽在主观上是否具备“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具体来说,吴晓丽在多次贷款中,并没有采取《刑法》第193条列举的四种具体行为方式来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吴晓丽在贷款的过程中以及在得到贷款之后,并不具备“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尽管她在贷款到期后,经两个信用社多次催要,不仅没有偿还借款,而且利用抵押合同的瑕疵又擅自将抵押物再次转让,得到转让收入后又不用来偿还贷款。但是,这些事实尚不能直接证明吴晓丽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至多只能表明吴晓丽在主观上具有占有贷款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借助其他的客观事实来加以分析认定。从本案的事实来看,吴晓丽并没有实施《纪要》中列举的第(2)至(7)项的行为,也不属于第(1)项“明知没有归还能力”的情形。相反,吴晓丽试图通过诉讼手段欲将抵押物收回,最终因法院确认其与盖州市亚特塑料制品厂的转让合同有效而未能如愿,以致吴晓丽不能再用抵押物来偿还贷款。因此,上述客观事实反而能够证明吴晓丽在主观上不具备将贷款占为己有的目的。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对吴晓丽不定贷款诈骗罪是正确的。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  作者:吴喆 王怀忠


相关知识

    如何区分合同纠纷和借贷纠纷(借贷纠纷属于什么案由)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29 21:14

    买卖合同是有合同,有交易物品,交易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纠纷,如买卖房屋,借贷只是借与贷合同,不存在实际交易物品,很好区分。 您说的很对,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区分经济交易与合同诈骗需把握四要件

    来源:合同事务 时间:2022-04-20 11:25

    近日,一则杨乐乐被骗788万消息被大量转载,受到网友广泛热议,讨论内容各有不同。一时间,合同诈骗也成为热词,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合同诈骗相关法律问题更值得关注。经济交易与合同诈骗的界限到底如何划分?股权纠纷和合同诈骗两个法律程序如何进行?受...

    诈骗如何定成经济纠纷(怎么定义诈骗和经济纠纷)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01 11:43

    区分的关键是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判断的标准为:当事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正当的经济纠纷,贷款人或占有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表示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如由于合同约定不明确、遗忘...

    如何定义诈骗还是经济纠纷(经济纠纷和诈骗罪最大的区别)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13:53

    区分的关键是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判断的标准为:当事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正当的经济纠纷,贷款人或占有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表示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如由于合同约定不明确、遗忘...

    如何界定诈骗与经济纠纷(诈骗案和经济纠纷的区别)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23:29

    区分的关键是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判断的标准为:当事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正当的经济纠纷,贷款人或占有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表示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如由于合同约定不明确、遗忘...

    如何经济纠纷转化为诈骗(如何界定经济纠纷和诈骗罪)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15:45

    先来看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刑法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主观方面的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为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以非法占有为...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行为与诈骗罪

    来源:债权债务 时间:2022-04-20 14:44

    民间借贷纠纷,是由于借款人不能按照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产生的特定债权债务纠纷,属于民事纠纷,由民法调整;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属于恶意的欺诈行为,骗取的金额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即...

    如何区分经济纠纷案件与经济犯罪

    来源:经济纠纷 时间:2021-11-23 11:09

    案情简介】某贸易公司对某建工集团公司提起诉讼,诉称:某建工集团公司承建阳光花园项目,其所属的某建工集团公司阳光花园项目工程部于2015年6月25日与某贸易公司签订《钢材购销合同》,约定由某建工集团公司阳光花园项目工程部向某贸易公司采购钢材。...

    如何经济纠纷转化为诈骗(经济诈骗怎么判)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01 11:49

    先来看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刑法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主观方面的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为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既...

    如何区分经济纠纷案件与经济犯罪嫌疑

    来源:经济纠纷 时间:2021-10-02 11:35

    【案情简介】某贸易公司对某建工集团公司提起诉讼,诉称:某建工集团公司承建阳光花园项目,其所属的某建工集团公司阳光花园项目工程部于2015年6月25日与某贸易公司签订《钢材购销合同》,约定由某建工集团公司阳光花园项目工程部向某贸易公司采购钢材...